【旅遊醫學/家庭醫學】 ~ 為什麼開車會開到昏昏欲睡?
身為一個常開車的人,眾人皆睡我獨醒,亦或是自己也快昏過去的情況一定有遇過。大家一定知道,這個主要是車內的『二氧化碳』(CO2) 濃度上升造成的。
但真的有科學家那麼無聊,喔,是追根究底,開著車來實測車內CO2累積的情況,還畫出各種不同速度,空調設定、人員數目、車輛年齡、行車時間下,濃度累積的情況。
附圖就是文章中,在乘坐2人的狀況下,車內空調開『內循環』時,開車上路的濃度累積 (1台是10年的TOYOTA Camry,1台是11年的FORD Taurus);可以看到在靜止不動的情況下,大約5-10分鐘就可以突破1000PPM。
※ 附帶一提,美國冷凍空調協會ASHRAE(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, Refrigerating and Air-Conditioning Engineers)訂定的通風規範(ASHRAE Standard 62-89)。ASHRAE通風標準裡設定:室內每人需要的外氣量大約是15~20 cfm,並建議二氧化碳濃度值不應超過1000ppm。
(台灣室內空氣品質標準也採用相同建議,公告場所8小時日時平均量的CO2濃度不應超過1000PPM)
因為文章中使用大量專業的通風相關術語和公式,有些我也不是很懂,就整理比較實用的結論吧,中間推導的過程,再請通風專家們到文末的文獻出處去詳細研究囉。
1. 在1個人開車的狀況下,不太可能到達2500PPM;但在文獻中的長時間開車 (61.3 mins),有超過一半的機會濃度會高於950PPM。(文獻中,把2500PPM設為是一個有危害的門檻)
2. 在多乘客且擁塞的情況下,CO2濃度不用20分鐘就可以超過1200PPM。甚至高達2500PPM。
3. 請不要為了怕外面的空污,而只開內循環,特別是長途開車,應該要適時開窗,或轉為外循環幾分鐘再調回來,以稀釋車內二氧化碳濃度。
4. 未來車內一定會有二氧化碳的濃度指示計,就像現在的胎壓偵測計一樣,也可以避免一些交通事故的產生。
有興趣看更多的,下面是文獻出處,裡面有更多有趣的圖表分析唷!
Hudda, N., and S. A. Fruin. "Carbon dioxide accumulation inside vehicles: The effect of ventilation and driving conditions."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10 (2018): 1448-1456.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citotenv.2017.08.105
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,追蹤數超過2,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,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,...
「ashrae standard 15」的推薦目錄:
ashrae standard 15 在 家醫/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【旅遊醫學/家庭醫學】 ~ 為什麼開車會開到昏昏欲睡?
身為一個常開車的人,眾人皆睡我獨醒,亦或是自己也快昏過去的情況一定有遇過。大家一定知道,這個主要是車內的『二氧化碳』(CO2) 濃度上升造成的。
但真的有科學家那麼無聊,喔,是追根究底,開著車來實測車內CO2累積的情況,還畫出各種不同速度,空調設定、人員數目、車輛年齡、行車時間下,濃度累積的情況。
附圖就是文章中,在乘坐2人的狀況下,車內空調開『內循環』時,開車上路的濃度累積 (1台是10年的TOYOTA Camry,1台是11年的FORD Taurus);可以看到在靜止不動的情況下,大約5-10分鐘就可以突破1000PPM。
※ 附帶一提,美國冷凍空調協會ASHRAE(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, Refrigerating and Air-Conditioning Engineers)訂定的通風規範(ASHRAE Standard 62-89)。ASHRAE通風標準裡設定:室內每人需要的外氣量大約是15~20 cfm,並建議二氧化碳濃度值不應超過1000ppm。
(台灣室內空氣品質標準也採用相同建議,公告場所8小時日時平均量的CO2濃度不應超過1000PPM)
因為文章中使用大量專業的通風相關術語和公式,有些我也不是很懂,就整理比較實用的結論吧,中間推導的過程,再請通風專家們到文末的文獻出處去詳細研究囉。
1. 在1個人開車的狀況下,不太可能到達2500PPM;但在文獻中的長時間開車 (61.3 mins),有超過一半的機會濃度會高於950PPM。(文獻中,把2500PPM設為是一個有危害的門檻)
2. 在多乘客且擁塞的情況下,CO2濃度不用20分鐘就可以超過1200PPM。甚至高達2500PPM。
3. 請不要為了怕外面的空污,而只開內循環,特別是長途開車,應該要適時開窗,或轉為外循環幾分鐘再調回來,以稀釋車內二氧化碳濃度。
4. 未來車內一定會有二氧化碳的濃度指示計,就像現在的胎壓偵測計一樣,也可以避免一些交通事故的產生。
有興趣看更多的,下面是文獻出處,裡面有更多有趣的圖表分析唷!
Hudda, N., and S. A. Fruin. "Carbon dioxide accumulation inside vehicles: The effect of ventilation and driving conditions."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10 (2018): 1448-1456.
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citotenv.2017.08.105
ashrae standard 15 在 ASHRAE Standard 15-2019 -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
... <看更多>